1935年畢業于芝加哥大學,随後獲得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并一直在麻省理工學院任經濟學教授他發展了數理和動态經濟理論,将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當代凱恩斯主義的集大成者,經濟學的最後一個通才。他是當今世界經濟學界的巨匠之一,他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廣泛,涉及經濟學的各個領域,是世界上罕見的多能學者。薩缪爾森首次将數學分析方法引入經濟學,幫助經濟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減稅方案”,并且寫出了一部被數百萬大學生奉為經典的教科書。他于197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并于1947年成為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的首位獲得者。
保羅·薩缪爾森1915年5月15日生于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加裡(Gary)城的一個波蘭猶太移民家庭,其父親法蘭克·薩缪爾森是一名藥劑師,1923年其家搬到芝加哥居住。1935年獲芝加哥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36年獲芝加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41年獲的哈佛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在哈佛就讀期間,師從約瑟夫·熊彼特、華西裡·列昂惕夫、哥特弗裡德·哈伯勒和有“美國的凱恩斯”之稱的阿爾文·漢森研究經濟學。薩缪爾森出身于經濟學世家,其兄弟羅伯特·薩默斯、妹妹安妮塔·薩默斯、侄子拉裡·薩默斯均為經濟學家,另一個侄子則是大名鼎鼎的美國财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1]
1940年,薩缪爾森受聘到麻省理工學院任教。
1944年,薩缪爾森被提升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副教授和輻射實驗室經濟學研究員。
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他來到美國戰時生産局和戰争動員重建辦公室任職,并擔任美國财政部經濟顧問。
1948-1949年古根漢姆研究員。
美國經濟學泰鬥保羅·薩缪爾森十三日在其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歲。[3]
薩缪爾森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他的經典著作《經濟學》以四十多種語言在全球銷售超過四百萬冊,是全世界最暢銷的教科書,影響了整整一代人。也正是他的這本著作,将西方經濟學理論第一次系統地帶進中國,并使這種思考方式和視野在中國落地生根。[3]
薩缪爾森在經濟學領域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被稱為經濟學界的最後一個通才。[3]
薩缪爾森出身于一個經濟學世家,他的侄子正是美國總統奧巴馬首席經濟顧問薩默斯,而兄弟羅伯特、妹妹安妮塔也都是知名經濟學家。[3]
薩缪爾森自一九四0年以來一直就職于麻省理工學院,他的逝世令許多昔日學生和友人唏噓不已。麻省理工學院校長蘇珊·霍克菲爾德十三日說:薩缪爾森“改變了他接觸的一切”。[3]
獲得榮譽
1940年,薩缪爾森受聘到麻省理工學院任教。1941年,他發表了《經濟理論運算的重要性》的長篇論文,這是他的博士論文,并獲得哈佛的威爾斯獎。這篇論文就是他在1947年紀念凱恩斯逝世一周年發表的《經濟分析基礎》的雛形。後來,他對别人談起這一段經曆時說,這篇論文中的許多概念和觀點,早在芝加哥大學時就醞釀了。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薩缪爾森嚴謹的治學精神。因為他完全以物理學觀點和古典數學方法來引證、推理,因而該文被認為是數理經濟學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同年,他受聘到美國資源計劃局工作。[4]
1944年,薩缪爾森被提升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副教授和輻射實驗室經濟學研究員。
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他來到美國戰時生産局和戰争動員重建辦公室任職,并擔任美國财政部經濟顧問。這些工作使他有機會把經濟理論應用于實際工作,得以從實踐中檢驗其理論的科學性。同時,也使他有條件搜集資料,為以後的研究積累大量的材料。
1960年,他被美國總統肯尼迪任命為總統調查咨詢顧問和美國國家計劃局經濟顧問。
1970年,《經濟分析基礎》的水準得到三度肯定,協助他赢得諾貝爾獎,最使他激動的是,他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第一個美國人。
1970年,克萊爾門特·雷特·丢特學校授予他名譽法學博士,伊利諾斯州的伊文斯威林大學授予他榮譽獎章。
主要著作
《經濟分析基礎》(1947)
簡介
保羅·薩缪爾森在哈佛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其博士學位論文為《經濟理論操作的重要性》,這部論文獲得了哈佛大學威爾斯獎。為保羅·薩缪爾森赢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經濟
經濟分析基礎分析基礎》正是在此論文基礎上寫成的。《經濟分析基礎》包括兩篇共12章及兩個數學附錄。全書的目的正如他在第一章導論中指出的:“各種不同理論的主要特征之間的相似性的存在,意味着一般理論——它是各種特殊理論的基礎,并且将各種特殊理論的主要特征統一起來——的存在。這種通過抽象而一般化的基本原理,早在30多年前就由著名的美國數學家穆爾證明了。本書的目的就在于詳細論述這種一般化的基本原理對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的意義。”[5]
《經濟分析基礎》以數學為工具,使各種理論和方法獲得基本統一的表述,并以此總結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要成就。這本書把最大化原理和均衡原理結合在一起。使新古典經濟學的主體内容有了經典的數學表述形式。這正是它成為經典的原因。[5]
《經濟學》(第1版,1948)
簡介
薩缪爾森的巨著《經濟學》流傳頗廣,被翻譯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種文字,據報道銷售量已達1000多萬冊,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制訂經濟政策的理論根據。許多國家的高等學校将《經濟學》作為專業教科書。[6]
該書對經濟學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技術經濟學都有專門的論述,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看到他從宏觀經濟學到微觀經濟學,從生産到消費,從經濟思想史到經濟制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創見。這部著作在内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謂匠心獨具,他在每一章的開頭加上曆代名人的警句,言簡意赅地概括全章的主題,使讀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論書,而是在讀一部有文學色彩的史書。這一巨著的出版,為普及、推廣其理論創立了良好的條件。[6]
從曆史角度看,裡程碑式的經濟學教科書在幾十年内長盛不衰的情況并不鮮見。1776年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問世之來,西方經濟學界已經産生了三部公認的裡程碑之作。第一部是1848年首版問世約翰·穆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該書多次重版,成為19世紀後半葉英語世界中必讀的經濟學教科書。第二部是1890年首版的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該書一直被奉為西方經濟學界的“聖經”。直到1948年才出現第三部“集大成”之作,即保羅·薩缪爾森的《經濟學著作》。
《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1958)
1958年,薩缪爾森與R·索洛和R·多夫曼合著了《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一書,為經濟學界新誕生的經濟計量學做出了貢獻。這部書成功地把價格理論、線性規劃和增長理論結合起來。
《薩缪爾森科學論文集》
(1~4卷)(1966,1972,1977),第三屆獲獎者西蒙·庫茲GNP(國民生産總值)之父
兩大定理
斯托爾珀—薩缪爾森定理
生産要素報酬就是生産要素的收益,要素報酬等于要素的邊際産品價值。要素的邊際産品也就是要素的邊際生産率。
在短期内,雖然産品價格會因為國際貿易而發生變化,但生産要素還來不及在部門間流動。因此,國際貿易在短期内隻影響産品價格。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知道,一國出口産品的相對價格會上升,進口産品的相對價格會下降。由于MPL和MPK不變(因為生産要素不流動),而出口産品價格(PX)上升,所以出口行業使用的勞動和資本的報酬(WX,RX)都會增加。反過來,由于進口産品價格(PM)下降,進口競争行業使用的勞動和資本的報酬(WM,RM)都會減少。也就是說,出口行業的生産要素所有者受益,而進口競争行業的生産要素所有者受損。
長期來看,生産要素可以在各産業間自由流動。國際貿易對生産要素報酬的影響就要結合産品價格和要素邊際生産率的變化來分析。由于貿易的結果使出口行業的資本和勞動受益,報酬提高,進口競争行業的資本和勞動就會向出口行業流動。這裡我們假定出口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的,進口競争行業是資本密集型的。這樣,進口競争行業的資本—勞動比率較高,當本國進口競争産品産量因國際貿易而減少後,轉移出來的資本就比勞動多;另一方面,勞動密集型的出口行業的勞動—資本比率相對較高,在出口産品産量擴大後對勞動的需求大于對資本的需求。這樣,從進口競争行業轉移出來的資本多,但需求少;轉移出來的勞動少,但需求卻更多。結果就是資本相對過剩,勞動相對不足。如果兩個行業都按照原來的資本—勞動比率生産的話,就會有一部分資本閑置下來。
但是,當資本過剩時,它就會變得相對便宜,這樣閑置的資本就會被兩個行業吸收,以用來替代相對稀缺從而昂貴的勞動(這裡我們假定勞動和資本可以相互替代)。這樣,兩個行業都會比貿易前投入更多的資本來替代勞動,于是它們的資本—勞動比率都會比貿易前提高。由于資本投入增加,各行業中的勞動邊際生産率提高,而資本邊際生産率則因為資本投入增加而下降。結果對出口行業而言,由于PX提高,MPL也提高,所以WX也就上升,也就是出口行業密集使用的生産要素的報酬提高;對進口行業而言,由于PM下降,MPK也下降,所以RM也就下降,也就是進口競争行業密集使用的生産要素的報酬下降。
在以上的長期分析中,國際貿易對出口行業資本報酬的影響以及對進口行業勞動報酬的影響是不确定的,但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推導來說明這兩種要素報酬的變化:我們的分析一直假設貿易前兩個國家國内要素市場是均衡的,這樣,出口行業的工資水平和進口行業的工資水平就是相等的,即WX = WM,同樣,出口行業的利潤水平和進口行業的利潤水平也是相等的,即RX = RM。在貿易後的要素市場也将形成均衡,從而進出口行業的工資和利潤在新的均衡狀态下也必然是相等的。這樣,開展貿易後,我們已經推導出出口行業的工資将上漲,進口行業的利潤将下降。那麼,在貿易後WX = WM,RX = RM的情況下,進口行業的工資水平WM也會上升,而出口行業的利潤水平RX也會降低。
把以上分析歸納起來,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長期來看,開展國際貿易後,出口産品生産中密集使用的生産要素(也就是本國充裕的生産要素)的報酬會提高,而進口産品生産中密集使用的生産要素(也就是本國稀缺的生産要素)的報酬會下降,而且無論這些生産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都是如此。這個結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斯托爾珀(Wolfgang Stolper)和薩缪爾森(Paul Samuelson)論證的,因此稱為“斯托爾珀—薩缪爾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從上面的分析中還可以看出,發生國際貿易後,由于生産要素報酬(價格)是産品價格與要素邊際生産率的乘積,所以生産要素報酬的變動會超過産品價格的變動。這一結果被稱為國際貿易的“放大效應”(magnification effect)。
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
隻要存在産品價格的差異,兩國就會繼續開展貿易,但最終的結果将是兩國兩種産品的價格完全相等,而生産要素的價格也完全相等,此時如果其他條件不變,貿易也就停止。兩國間開展貿易的結果會使兩國的生産要素價格最終相等這一趨勢被稱為“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由于這一定理是由薩缪爾森根據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邏輯論證的,因此該定理又稱為“赫克歇爾—俄林—薩缪爾森定理”。
學術思想
薩缪爾森:凱恩斯主義的集大成者
1931年,聰明勤奮的薩缪爾森,在十五歲的時候就考入芝加哥大學,專修經濟學。盡管他進入經濟學的領域純屬偶然,但結果證明,經濟學這一行如天造地設般适合他,用他自己的話9月2日(芝加哥大學開學的這一天)才是他真正的生日。
進入大學後,他高效率地利用時間學習,博覽群書。他愛好廣泛,課餘常把做高等數學習題作為自我消遣。他對物理學也有濃厚的興趣。初入大學時,薩缪爾森年紀雖輕,但沉着穩重,喜歡思考。他對前人的理論總抱着審視的态度,尋覓理論尚未完善或不完美的地方。薩缪爾森最後以優異成績獲得了芝加哥大學的學士學位,其平均成績是A,随後他從容地進入哈佛就讀。進入哈佛大學後,薩缪爾森的眼界大為開闊,這裡的學術思想與芝加哥大學迥然不同。
面對着各種學術流派,他更加刻苦地探讨和研究、類比各種學說的異同,找出他們的不足。1936年,即來到哈佛大學一年後,薩缪爾森獲得了碩士學位,并以敏捷的思維、廣博 的知識及實幹精神,赢得了哈佛大學經濟學權威人士阿爾文·漢森教授的青睐。漢森收薩缪爾森做自己的助手,這使他對各種學派的研究更為深入。他不斷地探讨漢森的學術思想,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同時也為自己選擇研究的主攻方向。
1936年,自英國内閣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發表了他最有影響的《就業·利息和貨币通論》(以下簡稱《通論》)一書以後,美國許多經濟學者對凱恩斯的學說大感興趣,薩缪爾森的導師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原來反對凱恩斯的國家幹預政策,提倡“自由放任”,後來轉而成為凱恩斯主義在美國的傳播人,把凱恩斯主義移植到了美國。他不但繼承凱恩斯的經濟學說,而且把這種學說理論通俗化,還做了一些補充發展,後來成為美國凱恩斯主義學派的權威人士之一。薩缪爾森縱觀凱恩斯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感到确有可研究之處,于是師生協作,不斷宣傳凱恩斯主義,并對它做了進一步的補充。這樣,漢森和薩缪爾森便成為凱恩斯主義在美國的主要代表人物。而薩缪爾森對研究凱恩斯主義所做的貢獻遠比他的導師大得多。
薩缪爾森在攻讀博士學位時,重新閱讀了從威廉·配弟到亞當·斯密,從李嘉圖到馬歇爾、瓦爾拉斯以及帕累托、庇古、凱恩斯等人的著作,得以縱觀整個經濟思想史,并以新的眼光看待凱恩斯主義。
乘數-加速原理
針對凱恩斯在《通論》中提出的“投資乘數論”和“就業乘數論”,漢森認為,乘數論不足以說明問題,原因是乘數論沒有說明一定量的投資如何引起收入和就業的增加,也沒有明确收入(或消費)的變化如何引起投資的變動。因而隻有把加速原理(關于收入或消費量的變化如何導緻投資量變動的理論)和乘數論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充分估計乘數的作用,并解釋經濟增長中的周期波動現象。
薩缪爾森注意到了乘數論和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關系,他在導師的提示下巧妙地把兩者合為一體,于1939年發表了他的處女作《乘數分析與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并首創經濟波動的模型,指出政府開支對國民收入的重大作用。西方經濟學界認為,這一開創性的研究是他在經濟周期理論方面的重要貢獻之一。
經濟學界的通才
薩缪爾森的研究,涉及經濟理論的諸多領域。他根據所考察的各種問題,采用了多種數學工具,使用了既包括靜态均衡分析,也包括動态過程分析的方法,這對當代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許多理論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薩缪爾森對靜态、比較靜态、動态三者的聯系和區别,做了精辟的論述。在一般均衡論方面,他補充并發展了希克斯關于靜态一般均衡穩定條件,進一步發展了均衡的極大條件、均衡位移和提·查特萊爾原理,并舉出了很有說服力的經濟實例,說明數理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在福利經濟學方面,薩缪爾森首先對所有在這一領域中創建各個學說的先驅者的著作進行了分析和評價。爾後,他建立起自己的新福利經濟學,并和漢森為國家福利
論的建立和在實際生活中實施,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論述被西方經濟學界認為是自庇古(一位偉大的古典經濟學家)以來在福利經濟方面少有的理論之一。
在國際貿易理論方面,薩缪爾森補充了比較成本學說的“赫克謝爾—俄林定理”,對貿易國之間的生産要素價格趨向均等的條件作了嚴密論證,被西方人士公認為“赫克謝爾—俄林—薩缪爾森模型”。他論述了國際貿易對貿易國利益的影響,被各資本主義國家認為是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一項重要發展。由于薩缪爾森在經濟理論界全面開創性的研究,麻省理工學院在1947年提升他為經濟學教授。同時,美國經濟學會吸收他為會員,并授予他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章。
快樂起源
快樂=物質/欲望
這一條是美國經濟學家薩缪爾森提出的快樂方程式.
他說:物質消費越大,欲望越小,快樂越大,正應了中國一句古話~知足常樂~.
稅收思想
保羅·薩缪爾森(Paul A.Samuelson)在《經濟學》一書中論述的稅收理論和政策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稅收性質、稅收原則、稅收影響.
稅收性質
“在決定如何向他們自己征稅時,人民實際上所決定的是如何把滿足社會需要的資源從各個家庭中取出,從他們所擁有的企業中取出,以備作為公有物品和勞務來使用。”在這裡,薩缪爾森指出了政府的稅收是來自對私人部門的征收,這是稅收的第一次再分配;另一方面,他認為,政府取得的稅收主要用于轉移支出,這是第二次再分配。"國家也在福利轉移支付上花錢,把錢給予社會上某些人,以便用于他們的私人需要。"他進一步分析,稅收的上述兩次再分配是對社會有利的,是公平的,因為稅負是“落于富人,而不是窮人”,“落于有形資源(如土地和财産),而不是勞動力所有者身上”。十分明顯,薩缪爾森企圖通過對稅收經濟性質的分析來說明資本主義國家是一種公平分配,它抹殺了資本主義稅收的根本性質,掩蓋了資本主義國家稅收的真正來源。
稅收原則
薩缪爾森對傳統理論中的“利益原則”和“犧牲原則”兩個稅收原則進行了分析,認為這兩個原則固然重要,但他們卻存在選擇上的困難。“設想甲乙二人一切相同,其唯一不同之處是乙的财産和收入為甲的十倍。這是否意味着乙為警察保衛繳納的稅款的絕對量應和甲一樣?或者為了支付警察費用,乙應繳納同一比例的收入?或者,由于警察需用較多的時間來保護富人的财産,境況富裕的乙必須用收入的較大比例來付稅才算是償付了他在警察費用中的公道分額?”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采用兼顧兩個原則的公平合理原則,分别按橫的公平和縱的公平征稅。"對于情況相同的人征收相同的賦稅;對于情況不同的人,征收不同的賦稅。"為此,一國應采用比例稅率和累進稅率。
稅收影響
稅收對經濟有較大影響,這種影響反映在許多方面:
一是影響收入分配。薩缪爾森是通過洛倫茨曲線來說明稅收對國民收入分配的影響的。
二是稅收對勞動力的影響。在一些場合,如勞動力工資較低或稅率較低,所得稅可以刺激勞動者努力,而在另一些場合,如累進稅率較高,所得稅則可能妨礙勞動者努力。
三是稅收對投資的影響。薩缪爾森認為,累進稅會給風險投資帶來不利影響,累進程度越大,這種影響就越大。但是,累進稅同時也有對這種影響的抵消作用,因為“稅款取自僅僅花費其增長的收入的微小部分的節儉的富人,而不取自花費其一切的窮人。以此而論,累進稅可以把消費的力量保持在高水平”。消費水平高,自然對投資有利。四是稅收對消費和國民收入的影響。薩缪爾森認為,稅收對消費的影響是巨大的,政府增加稅收,使得“我們的實際可支配收入将降低,而可支配收入的降低又使我們減少消費支出”。他分析到,消費支出的減少必然使消費曲線下移,較低的消費曲線自然相交于較低的國民收入曲線,導緻國民生産總值的減少。結論是,稅收的增加對消費産生不利影響,進而導緻國民收入下降。
其他成就
《經濟學》的發表
1948年,薩缪爾森發表了他最有影響的巨著《經濟學》。這本書一出版即告脫銷。許多國家的出版商不惜重金搶購它的出版權,不久即被翻譯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種文字。
1953年,當《經濟學》第三版發行時,薩缪爾森來到美國預算局,為美國政府出謀劃策。他提倡赤字預算,追逐加速經濟增長,從而使美國克服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艾森豪威爾停滞”,他也成為白宮中不可缺少的高參。
1959~1960年,薩缪爾森被任命為美國總統事務委員會調查咨詢小組的顧問。1960年,他被美國總統肯尼迪任命為總統調查咨詢顧問和美國國家計劃局經濟顧問。1958年,他與R?索洛和R?多夫曼合著了《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一書,為經濟學界新誕生的經濟計量學做出了貢獻。
1961年是薩缪爾森學術生涯中的重要一年。他再次出任美國财政部經濟顧問。同時,他在《經濟學》第五版中,把自己的理論體系稱之為“新古典綜合學派”,并在1961年的美國經濟學年會上,對其理論的核心部分、理論體系及其研究方法做了較為詳細的解釋。他的此番解釋,受到與會者的高度評價,人們一緻推選他做該年度學會的會長。
1962年,薩缪爾森被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名譽法學博士。1965年,又被任命為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經濟咨詢委員會顧問,并出任美國國際經濟學會會長。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的經濟增長較快。在肯尼迪·約翰遜出任美國總統的8年中,美國沒有爆發經濟危機,凱恩斯主義被他的追随者吹捧為“戰後繁榮主義”,作為總統首席經濟顧問的薩缪爾森便成了美國凱恩斯主義的代名詞,美國經濟生活中的成就也被視為是“新古典綜合學派”的功績。
1966年,薩缪爾森在接受印第安那大學授予他名譽法學博士的同時,出版了《薩缪爾森科學論文集》。1967年,密執安州大學授予他名譽法學博士。1970年,克萊爾門特·雷特·丢特學校授予他名譽法學博士,伊利諾斯州的伊文斯威林大學授予他榮譽獎章。1971年,他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院授予的愛因斯坦獎。
1970年,《經濟分析基礎》的水準得到三度肯定,協助他赢得諾貝爾獎,最使他激動的是,他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第一個美國人。他從斯德哥爾摩領獎回到紐約時,成千上萬的人用最高的禮儀歡迎他。在為他舉行的慶祝會上,他滿懷激情地向人們說:“我可以告訴你們,怎樣才能獲得諾貝爾獎,訣竅之一就是要有名師指點。”他沒有忘記精心栽培他的漢森·阿爾文教授。
把數學分析引入經濟學研究
人們翻開經濟學方面的論著,多會看到各種複雜的數學公式和模型。數學家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也已司空見慣。可以說,今天的經濟學早已和數學密不可分。而薩缪爾森正是把數學引入經濟學的第一人。
1932年,保羅·薩缪爾森考入芝加哥大學,專修經濟學。此時的經濟學發展,就如薩缪爾森在1985年2月的一次演講時所說:“1932年我開始在芝加哥大學攻讀經濟學時,經濟學還隻是文字的經濟學。”
薩缪爾森畢業後在哈佛大學繼續攻讀學業,在26歲那年取得博士學位。其博士學位論文《經濟理論操作的重要性》獲哈佛大學威爾斯獎,以此為基礎形成的《經濟分析基礎》為薩缪爾森赢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當時評獎委員會說:“在提升經濟學家理論的科學分析水平上,他(薩缪爾森)的貢獻要超過當代其他任何一位經濟學家,他事實上以簡單語言重寫了經濟學理論的相當部分。”
1958年,他與R·索洛和R·多夫曼合著了《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一書,為經濟學界新誕生的經濟計量學做出了貢獻。
有的經濟學家在評論薩缪爾森在經濟學領域中的影響時指出,薩謬爾森在經濟學領域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人們進入大學一開始學習經濟學便遇到了薩缪爾森,讀的是薩缪爾森的《經濟學》教科書;而當進入高層次經濟理論研究之時,人們還是離不開薩缪爾森,這時薩謬爾森的《經濟分析的基礎》成了經濟理論研究的指導;在幾乎所有的經濟學領域,諸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數量經濟學,人們總是能從薩缪爾森的有關著作中獲得啟示和教益。
民衆評價
麻省理工學院校長蘇珊·霍克菲爾德說:薩缪爾森“改變了他接觸的一切”。
“從長遠來看,我們都是要死的。”2009年12月13日,保羅.薩缪爾森,這位20世紀最偉大的凱恩斯主義者,靜靜的離開了我們。他的思想與行為與凱恩斯多有交集,且不僅僅體現在國家幹預理論方面。當凱恩斯宣稱,“經濟學家和政治思想家的思想,不管其正确與否,都比通常所認為的力量更大”的時候,為了影響年輕人,他則表示:“假如我能夠為這個國家寫作經濟學教科書的話,我才不關心是誰起草一個國家的法律。”這成為了他的一個為人所熟知的口号,也成為了他輝煌人生中的一個注腳。“我是一個運動場上的看台座位,能夠坐到上面去觀察幾乎一個世紀的基礎性經濟學的曆史。”
他自稱研究經濟學,完全是“瞎貓碰上死耗子”的機緣巧合。他認為自己終其一生都足夠“幸運”——“我總是在恰當的時間出現在恰當的地點。” 而在他六十多歲的時候,他已經意識到:“所有的這些因為好運氣所導緻的事情,都應該放到經濟學曆史中的根本性趨勢這一背景之下去理解。”
按照出生日期記載,他出生于1915年5月15日。但是,他卻總是覺得自己的真正出生日期是1932年1月2日的上午,地點是芝加哥大學。“早晨8 點,當我第一次走進芝加哥大學的講堂的時候,我又‘再生’了一次。那天的講座主題,是馬爾薩斯的理論——直到密集程度超過了每英畝土地所能夠維持的人口生活水平達到最低限度之前,人口都将像兔子一樣的繁殖,之後不斷增長的死亡率則與出生率達到了平衡。
本文來源www.baidu.com